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質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李美儀 
課號
SW7045 
課程識別碼
330 M11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社318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SW7045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質性研究強調對於研究問題的深入探討,是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常被使用的研究方法。為了促進同學對於質性研究之認識並累積實際運用的經驗,本課程設計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同學認識質性研究。質性研究並非單一種研究方法,而是多數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為讓同學們能夠熟係特定質性研究方法的操作,本課程以主題分析(Thematic analysis)、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和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為主要的學習取向,學習適合回答的研究問題,選取樣本,資料收集與資料分析等實際操作技術。本課程將訓練學生熟悉質性研究的不同取向與該取向之研究設計,做為同學日後撰寫碩、博士論文的研究方法之基礎。 

課程目標
1.介紹質性研究及其歷史發展脈絡
2.認識質性研究之多元典範、方法論與研究策略
3.探討主題分析、論述和扎根理論分析理論概念、方法及其運用
4.熟悉質性研究各種資料收集策略及其運用
5.發展對多元社會議題與邊緣/弱勢人口族群之關懷
6.瞭解如何詮釋文本與撰寫質性研究報告
7.關注質性研究過程之研究倫理 
課程要求
課程開始前完成當週指定閱讀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面談時間為每週下課後,或透過email另約面談時間 
指定閱讀
鈕文英 (2019)。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雙葉書廊。  
參考書目
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2. 王增勇、梁莉芳、許甘霖、唐文慧、徐畢卿、陳伯偉、陳志軒(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
族誌入門。台北:群學出版社。 Campbell, M. & F. Gregor (2004). Mapping social relations: A primer in doing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Walnut Creek: Alta Mira Press.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作業五:逐字稿初步分 
10% 
請至少完成該份逐字稿第1頁至第4頁的編碼,並附上針對編碼的反思。截止日期:12/11 (週五) 11:59pm。  
2. 
作業四:反身性與田野筆記 
10% 
請同學針對參與者招募與訪談之過程進行田野紀錄,並進一步針對招募、訪談、逐字稿謄寫等過程進一步覺察自己的背景及所處的身份、位置(包含:局內人、局外人)如何影響研究進行與詮釋。報告頁數 2 頁以上,A4 為限,12 級字,1.5 倍行高。截止日期:12/04 (週五) 11:59pm。  
3. 
作業三:逐字稿謄寫 
5% 
請至少針對其中一位受訪者之錄音檔案,完成1/3逐字稿謄寫。截止日期:11/20 (週五) 11:59pm。 
4. 
作業二:研究計畫書 
15% 
請從課堂介紹之三種質性研究方法中擇一,並延續作業一之研究問題,進行文獻回顧,並詳細說明研究方法。報告頁數以8-12頁為主,A4為限,12 級字,1.5 倍行高。截止日期:10/31 (週二) 11:59pm。 
5. 
作業一 :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5% 
請提出研究背景與問題。報告頁數以1-3頁為主,A4為限,12 級字,1.5 倍行高。截止日期:9/25 (週五) 11:59pm。 
6. 
課堂參與 
10% 
• 課堂參與 (10分):同學務必於上課前完成指定閱讀,並將其應用於課堂的分組討論中。課堂中會抽點同學針對指定閱讀內容進行回答與討論。 
7. 
作業六:完整之研究報告 
25% 
請延續作業一至五,接續完成研究分析,提供研究發現,並針對研究發現提出討論與建議。一份完整之研究報告應包含:研究問題、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分析、研究結果、討論(含研究限制)、建議與結論。報告頁數以不超過30頁為主(不包含文獻、逐字稿),A4為限,12 級字,1.5 倍行高。截止日期:1/11 (週一) 11:59pm。 
8. 
研究計畫書評論 
10% 
請務必於評論前仔細閱讀被分配之研究計畫書(包含:研究背景、研究問題、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評論時請描述對於該研究計畫之理解,並提出具體的建議與回饋。每位同學評論時間為10分鐘。評論日期:11/09、11/16。 
9. 
期末壁報論文口頭發表 
10% 
針對完成之質性研究進行壁報論文發表,壁報內容須包含:研究題目、研究背景、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研究分析、研究成果、討論與研究建議。每位同學報告時間不超過15分鐘。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14  第一週(9/14):課程介紹與質性研究發展脈絡•說明:本週將探討質性研究之意義及介紹不同研究派典,並介紹本學期課程規劃。 •指定閱讀:1.鈕文英 (2017) 第一章。2.黃秋霞 (2016) 淺談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3.Erickan, K.  
第2週
09/21  第二週(9/21):質性研究方法論及質性研究題目之擬訂
• 說明:本週將簡介質性研究之不同方法論,並討論如何擬定質性研究題目。
• 指定閱讀:
1. 王增勇(2008)校閱序:質性研究不只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於陳秋山、王玉馨譯(2008)社工質性研究。台北:華都。Ian Shaw & Nick Gould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ocial work. London: Sage.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92130
2. 鈕文英 (2017) 第二章、第十六章。
3. 藍佩嘉 (2005) 一個質性研究的誕生。
4. Jane Agee (2009) Develop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questions: a reflective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22:4, 431-447, DOI: 10.1080/09518390902736512
5. Meyer, M. (2014). Are w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bout poverty in America? Social Service Review, 88, 728-744.
6. Leherer, J. (2010). The truth wears off: Is there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er, December 13.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0/12/13/the-truth-wears-off
 
第3週
09/28  第三週(9/28):文獻探討與質性研究文章評估
• 說明:本週將討論如何進行文獻回顧,並探討何謂「好」的質性研究。
• 指定閱讀:
1. 鈕文英 (2017) 第七章。
2. Amis, J.M. & Silk, M.L. (2008). 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quality in qualitative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11, 456-480.
3. Tong, A., Sainsbury, P. & Craig, J. (2007). Consolidated criteria for repor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OREQ): a 32-item checklist for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19, 349–357.
4. Greenhalgh, T. & Taylor, R. (1997). How to read a paper: Papers that go beyond the numbers (qualitative research).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5, 740-743.
5. Sandelowski M, Barroso J. Classifying the findings in qualitative studies. Qual Health Res 2003;13(7):905-923.
6. 王增勇. (2011). 跨越世代相遇: 看見 [老年男同志]. 生命教育研究, 3(1), 169-230.
7. 劉心穎、陳毓文(2019)。少年時期藥物濫用者的復元歷程探究。社會政策與 社會工作學刊,23(2),1-48
8. 蔡佩真(2019)。兒女傷、父母痛:K 他命成癮者父母的傷痛經驗與搶救行動。 台大社工學刊,39,1-56。
9. 沈慶鴻(2017)。「部落介入」親密關係暴力之經驗與態度:以四個族別的原住民部落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2),55-115。
• 參考閱讀:
1. Critical Appraisal Skills Programme (CASP)-Qualitative Research Checklist
2. Mardones, D.F.J. (2013). Crying a thesis. Qualitative Inquiry, published online first, June 18,2013.
3. Sandelowski M. Writing a good read: Strategies for re-presenting qualitative data. Res Nurs Health. 1998;21(4):375-82.
 
第4週
10/05  第四週(10/05):質性研究方法論與運用:主題分析
• 說明: 本週將介紹質性研究方法之一的主題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
• 指定閱讀:
1. Anderson, R. (2007). Thematic content analysis (TCA). Descriptive presentation of qualitative data.
2. Hsieh, H. F. & Shannon, S. E. (2003). Three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5, 1277-1288.
3. Fereday, J., & Muir-Cochrane, E. (2006). Demonstrating rigor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A hybrid approach of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coding and them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5(1). **
4. 潘淑滿、楊榮宗 (2013)。跨國境後之主體形成:婚姻移民單親母親的在地與跨境協商。
5. Ciwang Teyra、黃炤愷、謝宛蓉(印刷中)。 只想好好地生活:原住民同志之交織處境與因應策略。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9。
• 參考閱讀:
1. Vaismoradi, M., Turunen, H., & Bondas, T. (2013).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matic analysis: Implications for conducting a qualitative descriptive study.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15(3), 398-405.
 
第5週
10/12  第五週(10/12):質性研究方法論與運用:紮根理論
• 說明:本週將介紹紮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並討論紮根理論須具備之條件。
• 指定閱讀:
1. 鈕文英 (2017)。第十二章。
2. 藍佩嘉,2012,〈質性個案研究: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收於瞿海源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頁 61-91。東華書局。
3. Starks H, Trinidad SB. Choose your method: A comparison of phenomenology, discourse analysis, and grounded theory. Qual Health Res. 2007;17(10):1372-80.
4. Charmaz, K. (2009). Shifting the grounds: 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 methods. In J. M. Morse, P. N Ster, J. Corbin, B. Bowers, K. Charmaz & A. E. Clarke (Eds.)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he second generation (pp. 127-193). Walnut Creek, CA: Left Coast Press.
5. Docherty, S., Sandelowski, M. & Preisser, J. S. (2006). Three months in the symptom life of a teenage girl undergoing treatment for cancer.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29, 294-310.
6. 戴世玫 (2016)。 臺灣婚姻暴力圖像:從父權家族系統受暴網的觀點出發。
• 參考閱讀:
1. Bonomi, A., E., Gangamma, R., Locke, C. R., Katafiasz, H. & Martin, D. (2011). “Meet me at the hill where we used to park”: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victim recantation.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73, 1054-1061.
2. Gerring, J. (2004). What is a case study and what is it good f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8, 341-354.
 
第6週
10/19  第六週(10/19):質性研究方法論與運用:論述分析
• 說明:本週將介紹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並進一步討論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指定閱讀:
1. Van Dijk, T. A. (1993).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and Society, 4, 249-283. **
2. Wodak, R 2009,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istory, agenda,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n R Wodak & M Meyer (eds), Method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3. 鄭怡世(2019)。〈揭露文本的沉默性:以批判論述分析方法應用於「曹小妹事件調查報告」為例〉,《臺大社工學刊》,第39期,頁57-104。
4. 杜娟娟 (2010)。名人婚暴案電子報報導之分析-婚暴迷思? 防治教育? 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1:55-113。
5. 黃之棟, & 朱容萱. (2019). 你還是不懂我的明白-[大尾鱸鰻 2] 原住民族歧視風波的批判論述分析. 臺灣民主季刊, 16(1), 89-126.
6.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51(2),67-97。
7. Wilkinson S, Kitzinger C. Thinking differently about thinking positive: A discursive approach to cancer patients' talk. Soc Sci Med. 2000;50(6):797-811. **
8. Eliott J, Olver I. The discursive properties of “hop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ancer patients’ speech. Qual Health Res. 2002;12(2):173-93. **
• 參考閱讀:
1. Valencia-Garcia D, Starks H, Strick L, Simoni JM. After the fall from grace: Negotiation of new identities among HIV-positive women in Peru. Cult Health Sex. 2008;10(7):739-52.
2. 倪炎元,2011,〈批判論述分析的脈絡建構策略:Teun A. van Dijk 與 Norman Fairclough 的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1(2),83-97。
3. 倪炎元,2012,〈批判論述分析的定位爭議及其應用問題:以 Norman Fairclough 分析途徑為例的探討〉,《新聞學研究》,110,1-42。
 
第7週
10/26  第七週(10/26):資料收集策略與訪談方法
• 說明:本週會針對質性研究資料蒐集方法、訪談提綱設計及運用方式進行討論。
• 指定閱讀:
1. 鈕文英 (2017)。第三章、第五章。
2. Rabionet, S. E. (2011). How I Learned to Design and Conduc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 Ongoing and Continuous Journey.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6 (2), 563-566. **
3. Small, M. L. (2009). “How many cases do I need?” On science and the logic of case selection in field-based research. Ethnography, 10, 5-38. **
4. Gerring, J. (2004). What is a case study and what is it good f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8, 341-354. **
5. Flyvbjerg, B. (2006). Fiv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case study research. Qualitative Inquiry, 219-245.
6. 周月清、李婉萍、王文娟(2018)。兩代「三老」家庭照顧轉銜與老年遷移: 老年父母、中老年智障者與手足。台大社工學刊,37,99-149。
 
第8週
11/02  第八週(11/02):質性研究反身性及Insider/Outsider Dilemmas
• 說明:本週將探討質性研究中局內人(insider)與局外人(outsider)的角色
• 指定閱讀:
1. 潘淑滿 (2003)。第五章。
2. Ochieng, B. M. N. (2010). “You know what I mean:” The ethical and methodological dilemmas and challenges for Black researchers interviewing Black familie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0, 1725 – 1735. **
3. Gair, S. (2012). Feeling their stories: Contemplating empathy, insider/outsider positionings and enrich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2, 134-143.
4. Reinharz, S. (2011). Introduction and Chapter 4. In Observing the observer: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in field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Elliot, J. (2005). The researcher as narrator: Reflexivity i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Using narrative in social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pp. 152- 170).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 參考閱讀:
1. 第七章:以自傳式民族誌作為反身性探究:研究扮演自我監督的角色。於陳秋山、王玉馨譯(2008)社工質性研究。台北:華都。Ian Shaw & Nick Gould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ocial work. London: Sage.
2. Lempert, L. B. (2007). Cross-race, cross-culture, cross-national, cross-class, but same-gender: Musings on research in South Africa. National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 Journal, 19, 79-103.
3. Cagle, J., Unroe, K. T., Bunting, M., Bernard, B. L. & Miller, S. C. (2016). Caring for dying patients in the nursing home: Voices from frontline nursing home staff.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4. Gilgun, J. (2008). Lived experience, reflexivity, and research on perpetrators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7, 181–197.
 
第9週
11/09  第九週(11/09):期中報告討論一(本週課程提早至13:20開始)
• 說明:每位同學的研究計畫書會由一位同學進行評論,進行順序為:評論人10分鐘、作者回應評論人5分鐘、現場提問10分鐘(進行抽點提問,請每位同學務必讀完同學的研究計畫書)、作者回應提問5分鐘。


報告順序:

一、 13:30-14:00
評論人:林靜汝
文章名稱:台灣私立社福機構資深實務社工專業使命感形成歷程之探究
撰寫人:林羿萱 

二、14:00-14:30
評論人:蕭米棋
文章名稱:憂鬱男同志的受苦經驗與因應之探討
撰寫人:林子茗

三、14:30-15:00
評論人:楊雅玲 
文章名稱:未升學未就業青少年參與職涯準備計畫後持續就學就業原因探討:以花蓮區弱勢青少年職涯準備計畫為例
撰寫人:林典潁

15:00-15:20 休息

四、15:20-15:50
評論人:林子茗
文章名稱:精神障礙者之主體會所復元歷程—以向陽會所為例
撰寫人:黃樂晴

五、15:50-16:20
評論人:陳以瑄
文章名稱:保護性社工在老人遭受卑親屬受虐案件中之實務處遇探討
撰寫人:錢淑真

16:20-16:30

六、16:30-17:00
評論人:朱韋慈
文章名稱:勞工階級職業女性的工作與育兒照顧圖像
撰寫人:吳庭育 

七、17:00-17:30
評論人:王昱方 
文章名稱:臺灣社福中心社工督導發展歷程
撰寫人:林沂儒
 
第10週
11/16  第十週(11/16):期中報告討論二(本週課程提早至13:20開始)
• 說明:每位同學的研究計畫書會由一位同學進行評論,進行順序為:評論人10分鐘、作者回應評論人5分鐘、現場提問10分鐘(進行抽點提問,請每位同學務必讀完同學的研究計畫書)、作者回應提問5分鐘。


報告順序:

ㄧ、13:10-13:40
評論人:黃樂晴
文章名稱:精神障礙者的復健計畫支持性決策經驗
撰寫人:蕭米棋

二、13:40-14:10
評論人:林沂儒
文章名稱:探討公部門社工人員組織承諾之形成歷程—以某社福中心為例
撰寫人:林靜汝

14:10-14:20 休息

三、14:20-14:50
評論人:吳庭育 
文章名稱:離開貧窮線就好了嗎?—貧困者脫貧後社會融入經驗探討
撰寫人:朱韋慈

四、14:50-15:20
評論人:錢淑真
文章名稱:探討社工與老年案家在安置決策過程之經驗
撰寫人:陳以瑄

15:20-15:30 休息

五、15:30-16:00
評論人:莊琇雯 
文章名稱:以優勢觀點探討思覺失調症手足之照顧經驗
撰寫人:楊雅玲 

六、16:00-16:30
評論人:林羿萱 
文章名稱:
撰寫人:王昱方 

七、16:30-17:00
評論人:吳郁茹 
文章名稱:
撰寫人:莊琇雯 

八、17:00-17:30
評論人:林典潁
文章名稱:
撰寫人:吳郁茹 


 
第11週
11/23  第十一週(11/23):研究倫理
• 說明:本週課程將討論常見的研究倫理爭議並反思研究者角色與權力,此外亦會討論如何撰寫知情同意書。
• 指定閱讀:
1. 鈕文英 (2017)。第三章。
2. 臺灣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2011)。社會工作研究倫理守則。文章連結: https://www.tasw.org.tw/tw/news/79。
3. 龔家琳、趙善如(2016)。少年受虐事件的揭露:從兒童虐待走到少年虐待。 台大社工學刊,23,1-42。
4. 臺灣大學研究倫理中心http://ord.ntu.edu.tw/REC/FormDownload.aspx。
 
第12週
11/30  第十二週(11/30):訪談實作
• 說明:本週無實體課程。同學各自進行研究訪談。
 
第13週
12/07  第十三週(12/07):資料分析與編碼演練(1)
• 說明:本週將討論初步資料分析與編碼步驟
• 指定閱讀:
1. 鈕文英 (2017) 第六章。
2. An Introduction to Codes and Coding. 線上連結:https://www.sagepub.com/sites/default/files/upm-binaries/24614_01_Saldana_Ch_01.pdf
3. 原住民同志運動者的現身與抵抗—三位運動者之生命故事
 
第14週
12/14  第十四週(12/14):資料分析與編碼演練(2)
• 說明:本週將討論初步資料分析與編碼步驟
• 指定閱讀:待定
 
第15週
12/21  第十五週(12/21):質性研究文章撰寫
• 說明:本週課程將討論如何撰寫質性研究文章
• 指定閱讀:
1. 鈕文英 (2017)。第十七章至第二十章。
2. Wallace, M. & Wray, A. (2011). Scholarly reading as a model for scholarly writing. In Rocco, Tonnette S., Hatcher, Tim & Associates (Eds.) The handbook of scholarly writing and publishing, pp. 44-6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3. Morse, J. (2003). A review committee’s guide for evaluating qualitative proposal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3, 833-851.
4. 潘淑滿、楊榮宗、林津如 (2012)。巢起巢落-女同志親密暴力、T婆角色扮演與求助行為。
 
第16週
12/28  第十六週(12/28): 自修
本週課程讓同學自修,同個時段也開放office hour,歡迎同學提前寫信預約時段。

14:30-15:00
15:00-15:30
15:30-16:00
16:00-16:30
16:30-17:00 
第17週
01/04  第十七週 (01/04):口頭發表Presentation (1)

說明:同學針對完成之研究進行壁報論文發表,每次發表時間不超過18分鐘。
請事前準備ppt檔案,並於報告當天提前將ppt檔案存檔至教室電腦桌面。每人報告時間不超過18分鐘,隨後有12分鐘Q&A,採嚴格計時,請同學務必有效把握報告時間。

1/4 報告順序

蕭米棋 13:30-14:00
林靜汝 14:00-14:30
朱韋慈 14:30-15:00
休 息 15:00-15:15
陳以瑄 15:15-15:45
楊雅玲 15:45-16:15
休 息 16:15-16:25
王昱方 16:25-16:55
吳郁茹 16:55-17:25


 
第18週
01/11  第十八週(01/11):期末口頭報告2 & 繳交期末作業
•說明:期末報告繳交日期1/11晚上11:59。

1/11期末報告順序

林沂儒 13:30-14:00
林羿萱 14:00-14:30
林子茗 14:30-15:00
休 息 15:00-15:15
林典潁 15:15-15:45
黃樂晴 15:45-16:15
休 息 16:15-16:25
錢淑真 16:25-16:55
吳庭育 16:55-17:25